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2023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为适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新要求,提质争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决定按照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现就 2023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提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促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加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 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五育并举”人 才培养,传授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 养全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 程思政”大格局,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 合、同向同行。
2.开好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3.开好劳动课程,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开展劳动专题教育及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4.开好军体美等公共课程,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开好军事理论课
和军事训练课。开好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公共课程。落实体育课程“基础项目+特长项目”的教学改革,实现课堂基本教学与体育专项结合,与关联社团活动相结合。加强《美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 育人实效。
(二)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高质量提升
1.打造专业群基础课程,促进共享融合。按照双高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思路在建筑产业核心领域、建筑服务产业领域、建筑产业科技技术支撑领域最终形成"一条主线、三位一体、共生 共融”的“重建院”特色的“1+3+2”专业群布局(表 1),打造专业群基础课程,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融合。实现专业群内复合型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
表 1 专业群布局
类型 |
专业群名 |
组群专业构成 |
对应产业链 |
建设目标 |
“1”-建筑产业核心领域 |
建筑工程技术 (装配化施工 |
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给排水工程技术、建设工程 ) 管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
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链 |
国内领先,市级高水平专业群 |
“3”-建筑服务业领域 |
市场营销 (数字营销) |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
现代服务业中 的:建筑及房地产服务业 |
市级高水平专业群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 |
工商企业管理、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应用 |
现代服务业中 的:建筑及房地产服务业 |
校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
环境艺术设计 |
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室内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
现代服务业中 的:建筑及房地产服务业 |
校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
“2”-建筑科技关键技术支撑 |
大数据技术 |
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智能建造/智能制造 |
校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
领域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 |
智能建造/智能制造 |
校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
2“. 岗课赛证”综合融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各专业开展“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教学计划,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赛课、证课、创新创业课,每专业保证“一专一赛”、“一生一赛”。加快推进 “1+ X ”证书培训,实现“课岗对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育训一体”,夯实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成效。
(三)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
工作规划、方案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校 企协同作用,充分听取企业人才需求的意见;方案整体设计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1.专业深度对接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模式、多层次探索政、行、企、校协同育人, 依托学校产业学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聚力能工巧匠培养,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以学校、企业 协同育人为主线, 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1+3+2”专业群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四)强化质量保障,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作为二级学院的龙头重点工作,教务处、学工部、招就处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扎实落实“三全育人”机制。按照内部质量诊改要求,动态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 确保人才培养的成效。
1.加强市场调研,形成动态调整机制。紧跟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职业能力标准,适当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教学诊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原则上,各二级学院要根据产业发展、行业变化、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到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
2.做好“三教”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打造一流教学创新团队;二是严格执行教材编写与使用过程监管,加强教材规划管理,建立优质教材库。三是实施“课堂革命”,推进教法改革。
3.强化质量管控,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建成全过程、多维度、专业化、数字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环节评价形成合力。
(五)整体策划,分类实施,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各二级学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案。分类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案、素质拓展教学方案(第二课堂实施方案)等。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订单班、学徒制培养等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程序和要求原则上参照执行,“3+2”专本贯通专业根据合作本科院校要求联合制(修)订,并将企业(学校)确定、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至教务处备案。“3+2”分段制专业、五年一贯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要求另行通知。
详见附件 1:《人才培养任务落实情况一览表》。
三、制定程序
阶段 |
时间节点 |
事项 |
规划与设计 |
2023 年 4 月 15 日 |
各二级学院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中的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订工作 |
调研与分析 |
2023 年 5 月 20 日 |
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 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
起草与审定 |
2023 年 6 月 1 日 |
各二级学院组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于 6 月 15 日提交 WORD 及 PDF 版本到教务处; |
发布与更新 |
2023 年 6 月 30 日 |
审定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执行。 |
四、具体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本专业所需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术技能要求,面向本专业具体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叙述简洁明了,语义恰当、语句通顺、表达完整,要反应本专业 学生毕业 5 年后可达成的职业素养、职业成就及发展预期。
(二)学期教学周数
教学计划按 20 周/学期安排,排课为 16 周,机动周 1 周,集中实训、考试为 3 周。
(三)学时学分要求
1. 学分与学时安排
各专业总学分应控制在 126-132 学分,总学时数在 2544-2640 学时(包含学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分 10 学分,320 学时。)。公共基础课程学分 43-46 学分,720-768 学时,课时数不少于总学时的 25%;专业课程学分 52-55 学分,832-880 学时;集中实践21 学分,672 学时,其中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 6 个月,24 周(岗位实习可在三年期间持续开展,可集中与分阶段执行)、认识实习2 周、课程设计每学期 2 周,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不少于 6 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4 周(包含毕业教育)。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50%。
2. 学分与学时标准
(1)教学总学时数=理论教学环节学时数+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
(2)课程以 16 学时计 1 学分;以周为单位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按 32 学时/周计算,每周计 1 学分(课程设计、岗位实习执行标准详见(六))。学分的最小单位为 0.5,按 0.5 的倍数设置课程学分。
(3)教学安排中周学时数控制在 18~20 学时,学校
统一开设的在线开放课、网络学习课程不计入周学时数。
(五)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必修、选修)、专业课(专业群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集中实践构成。(表 2)。
表 2 课程结构一览表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课程组成 |
公共基础课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思想政治 |
9 学分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学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教学(3 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 学分)、形势与政策(1 学分) |
军体 |
8 学分 |
事理论与技能课(4 学分)和大学体育(4 学分) |
公共理论 |
9 学分 |
职场通用英语(6 学分)、信息技术(3 学分) |
素质教育 |
10 学分 |
创新创业教育(2 学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1 学分)、应用文写作(2 学分) |
心理健康教育(1 学分)、国家安全教育 (1 学分) |
劳动教育(1 学分)、美育(2 学分)、 |
公共基础选修课 |
7-10 学 分 |
人工智能导论(2 学分)、装配式建筑(2 学分)、中国传统文化(2 学分)、党史(1 学分)、大学语文(2 学分)、高等数学(4 学分) |
专业课 |
专业群基础课 |
52-55 学 分 |
专业群基础课(必修 4 门,选修 2 门)专业核心课 6-8 门;专业拓展课(必修 3 门, 选修 3 门),专业课开出 18-20 门。 |
专业核心课 |
专业拓展课 |
集中实践 |
21 学分 (36 周) |
认识实习 2 周(计 2 学分),课程设计 6 周(计 3 学分),毕业设计,包含毕业教 |
|
|
育 4 周(计 4 学分),岗位实习 24 周(计 12 学分)。 |
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方案由校团委统一制定,10 学分,课外执行。
(六)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程, 旨在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人文素养、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自身、自然及其关系的理解。该课程由学校统一确定课程名称、学时、开课学期,各专业执行。
(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①思想政治课程:9 学分(144 学时)。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学分、32 学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 学分,32 学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教学》1 学分、16 学时,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3 学分、48 学时,《形势与政策》1 学分、16 学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课。
②军体课程:包括军事课和大学体育。其中《军事理论与训练》4 学分(112+(36)学时),含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军事理论》2 学分、36 学时(学时不计入总学时);《军事训练》2 学分、112 学时,训练时间 2 周,由学工部开课。《大学体育》7 学分(64+48 学时),《大学体育Ⅰ-Ⅱ》4 学分、64 学时,1 和 2学期开设;《大学体育Ⅲ(专项技能)》3 学分、48 学时,计入学生素质学分,可通过教师指导与答疑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上在线互动学习专项技能、学校组织的体测、晨跑、运动会、体育社团活动等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获奖取得,2-5 学期开设。由基础教学部开课,校团委参与。
③公共理论课程:包括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职场通用英语Ⅰ-Ⅱ》8 学分(96+32 学时),6 学分、96 学时,1 和 2 学期开设,重点突出听说交际能力,1、2 学期分别安排 2、4 学分教学活动。2 学分、32 学时,为学生英语实践,计入学生素质学分,可通过英语晨读、英语社团活动、英语竞赛等形式进行。由基础教学部开课,校团委参与。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3 学分(48 学时),按照最新国家课程标准执行教学计划,由数字工程学院开课。
④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美育》。其中《创新创业教育》2 学分(32 学时),通过网络学习/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方法及创业能力,由房地产营销学院开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 学分(16 学时+22 学时),其中 1 学分、16 学时课内执行,第 5 学期开课。1 学分、22 学时课外执行,计入学生素质学分,由招生就业处开课。《应用文写作》2 学分(32 学时),第 2 或 3 学期执行,由基础教学部开课。《心理健康教育》2 学分(16+16 学时),1 学分、16 学时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开展。1 学分、16 学时课外执行,计入学生素质学分,由学工部开课。《劳动教育》1 学分(16 学时),包括大学生劳动专题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其中大学生劳动专题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由基础教学部开课。劳动实践教育不占学时数,成绩纳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由团委出方案,二级学院执行。《美育》2 学分(32 学时),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等为载体,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由环境艺术学院开课。
(2)公共基础选修课:包括《人工智能导论》《中国传统文化》《装配式建筑》《党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其中《人工智能导论》2 学分(32 学时),由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开课。《装配式建筑》2 学分(32 学时),由建筑工程学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2 学分(32 学时)、《大学语文》2 学分(32 学时)、《高等数学》4 学分(64 学时),由基础教学部开课,专升本考数学的专业开设高等数学,专升本考语文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党史》1 学分(16 学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课。
公共基础课程详见附件 2:《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程一览表》
2.专业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各二级学院按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自主设置。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 6-8 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订单班(定制班)课程按照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1)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群基础课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均开设的课程,由必修课(4 门)与选修课(3 选 2)组成。一般为基础相通、资源共享、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各专业群应梳理、整合群内专业基础课,构建专业群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实现群内基础课程共享。高水平专业群按最新组合进行架构,其他专业群按原文件执行。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6-8 门)是各专业根据核心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是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由各二级学院确定,原则上安排在 2-5 学期。
(3)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以专业群为单位,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结合职业资格证、技能证、技能大赛等开设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3 门)与选修课(5 选 3)组成。拓宽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就业渠道,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在充分调研企业实际需求基础上,各专业群应提供不少于 5 门专业选修课。
3.集中实践
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教育、岗位实习, 总计 21 学分,36 周。认识实习安排 2 周,计 2 学分;课程设计每专业(3、4、5 学期)至少安排 6 周,每学期安排 2 周,计 3学分;毕业设计(包含毕业教育)安排 4 周,计 4 学分;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 6 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 24 周, 计 12 学分。
五、2023 级人才培养方案格式说明
1.专业名称及专业代
2.入学要求
3.修业年限
4.毕业要求
5.职业面向
6.培养目标与规格
6.1培养目标
6.2人才培养规格
7.课程设置
7.1 职业能力与课程对应关系支撑矩阵
7.2 培养规格与课程对应关系支撑矩阵
7.3 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与课程对应关系支撑矩阵
7.4 专业相关技能大赛与课程对应关系支撑矩阵
7.5 专业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
7.6 实践教学体系
7.6.1 课程课内实训安排表
7.6.2 集中实践安排表
8.教学周安排
9.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10.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安排
11.实施保障
11.1 师资队伍
11.2 教学设施
11.3 教学资源
11.4 教学方法
11.5 教学评价
11.6 质量管理
12.编制人员
六、课程统一编码
课程统一编码由二级学院编码+专业编码+课程类别编码+课程信息编码共 8 位字母加数字组成。详见附件 7《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2023 年课程编码规则》
七、修订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深化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9〕18 号)、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